总有一些不期而遇,会成为我们青春里最深刻的注脚。于我而言,2025年盛夏在茶陵舲舫村的七天,便是一场这样的相遇。
初见:泥土的芬芳与西瓜的清甜
踏出茶陵南站的那一刻,一股潮热的空气夹杂着陌生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对于久城市的我来说,是一场从都市喧嚣到田园牧歌的切换。
抵达村委会时,迎接我们的,除了村干部们热情的笑脸,还有两大盆冰镇西瓜的清甜。村民阿姨为我们准备的第一顿晚餐,是地道的农家小炒,简单的辣椒炒肉、清炒豆角,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锅气”,那是家的味道,是质朴而真诚的欢迎。
那一晚,我们围坐在一起开会,明确分工,窗外是蛙鸣与蝉唱,心里是对未来七天的无限憧憬与一丝丝忐忑。我们,真的能为这里带来些什么吗?
同行:课堂的欢笑与人间的烟火
真正的挑战与收获,从孩子们涌入课堂的那一刻开始。
我至今记得“趣味破冰”课上,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羞涩,到在“乒乓球心连心”游戏中能够流利说出其他人的名字;在“趣味体育课上”小朋友把面包认成苹果,小朋友们哈哈大笑的模样;在“三防安全教育”课上,当我们讲到防溺水“六不准”时,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付出,正在他们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
而这趟旅程最深刻的“发现”,莫过于对何老师的采访。
去之前,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但当我们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听他用带着浓重茶陵口音的方言,缓缓讲述自己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三尺讲台的故事时,我们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
当我们问及他的人生哲学时,他郑重地告诉我们是“三善”——心善、口善、手善。心要善,与人为善;口要善,不说是非;手要善,让我明白,我们此行“读懂中国”,不正在于读懂何老师这样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个体吗?他们就是中国的缩影,坚韧、善良,充满力量。
回响:离别的泪水与不灭的星光
七天时光,恍如一瞬。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孩子们褪去了羞涩,自信地唱着《萱草花》,朗诵着《少年中国说》。当我们将奖状和礼物递到他们手中,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混杂着自豪与不舍的光芒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小孩们真诚地问我们。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承诺很重。那一刻,我明白了“双向奔赴”的意义。我们以为是我们在给予,殊不知,这片土地、这些孩子,同样治愈和丰盈了我们。
离开的那天,我们没有大张旗鼓地告别。但车驶出村口时,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几个孩子追着车跑的身影。那一幕,定格成了我这个夏天最难忘的画面。它让我明白,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扎根泥土的责任与担当。这股带着泥土芬芳的力量,将伴我走过未来更长的路。
作者:谢亚芬、吴宇轩、朱元英
责编:周秋红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