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对所谓的磷虾悖论感到困惑:在南极洲、南极海周围海域,商业捕鲸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捕杀绝大多数须鲸,并使一些物种濒临灭绝。比如在1900年到1970年,人类在环绕南极洲的寒冷水域中杀死了大约150万头须鲸,其中于1900年存活的99%蓝鲸到1960年都消失了。
因为这些须鲸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当时有科学家认为须鲸数量减少后,磷虾数量会因此而爆炸,但这并没有发生。相反,须鲸数量在大幅减员后,磷虾数量在接下来的50年里急剧下降(而且这种情况今天仍在发生)。与此同时,海鸟、掠食性鱼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磷虾悖论(krill paradox)”。
后来有人认为磷虾数量的下降与消失的须鲸有关,但因技术和鲸鱼不能圈养的条件限制,这说法当时没有得到证实。那么一个问题来了:须鲸吃了多少磷虾?
大吃一“鲸”:蓝鲸一天吃掉16吨磷虾!
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海洋站 (HMS) 生态学家马修·萨沃卡 (Matthew Savoca)团队试图弄清楚须鲸吃了多少,但他意识到他首先必须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它们吃多少?他震惊地意识到只有估计存在,而且这些估计是粗略的,基于搁浅或被杀死的鲸鱼的胃内容物或代谢计算的。
因此,团队从2010年持续到2019年持续追踪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南极海中生活的7种不同种类的321头须鲸——包括蓝鲸、长须鲸和座头鲸等。
团队使用固定在吸盘上的摄像头和运动传感器系统,监测鲸鱼何时进食。同时使用无人机图像确定了鲸鱼的大小,然后可以使用每只动物的长度来估计它的体重以及它通过嘴吸进多少水。一旦找到了鲸鱼觅食的地方,团队就使用声纳来估计鲸鱼觅食的食物群(南极磷虾)的大小和密度,从而估算出鲸鱼一口吞下的食物量。
结果显示:北太平洋东部的一头 27米长的成年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在觅食季节每天吞食16吨磷虾,大约相当于一辆城市公交车的重量。北大西洋的露脊鲸(Eubalaena glacialis)和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每天分别吃掉5吨和6吨小型浮游动物,差不多是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总的来说,这七种须鲸每天平均消耗的猎物数量占它们体重的 5% 到 30%——这个范围比之前的平均估计值高出三倍。利用这个数据,团队还计算出捕鲸之前南极海中的须鲸的年进食量为4.3亿吨,是目前估计的南大洋磷虾总量的2倍。
吃得多,排得也多!
虽然须鲸每年都会大量吞食小型海洋生物,表面上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海洋中的生命变得稀少。但事实上恰恰相反,鲸鱼吃的磷虾越多,在海洋的某些部分发现的磷虾和其他物种就越多。
这是因为磷虾含有大量的铁质,鲸鱼吃得越多,会导致粪便中富含铁、氮和磷等物质。一项研究发现,须鲸粪便中的铁含量是同等重量海水的1000万倍。据萨沃卡团队估计,目前仅须鲸每年就会为南极海洋提供12000吨的铁。
而须鲸在海洋深处觅食,但海洋深处的极端压力迫使鲸鱼浮到海面排便。与普通的鱼粪不同,鲸鱼的粪便会漂浮。漂浮的鲸鱼粪便对浮游植物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加上须鲸的迁徙习性,这意味着它们将富含营养的粪便运送到全球饥饿的浮游植物,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大且唯一的粪便送餐服务。
浮游植物作为整个海洋食物网的基础,浮游植物的健康意味着食物链上的所有动物都有食物可吃,食物丰富,鲸鱼也可从中获益。在某种程度上,鲸鱼是为它们自己的食物施肥。加上浮游植物可以消耗碳(浮游植物死亡后会沉入海底、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表明浮游植物的微小变化也会影响气候变化。
最后:
根据这项研究,20世纪的磷虾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鲸鱼数量急剧减少导致铁的缺乏。如果鲸鱼种群恢复到100年前的水平,仅南极海的生产力可能会是今天的10倍,我们会更多的磷虾和更多的鱼,而不是更少。
不过也有科学家对研究结论持怀疑态度。哥伦比亚大学海洋生态学家叶夫根尼·帕霍莫夫 (Evgeny Pakhomov) 表示,没有人否认鲸鱼粪便的重要性,但如果有人说将鲸鱼粪便的消失是导致南大洋生产力下降的原因,那完全是片面的。目前的磷虾数量,远不足以养活这些鲸鱼,尤其是如果它们吃的比以前想象的多的话。如果我们要恢复鲸鱼种群,是不是可以给海洋洒“铁”?鲸鱼一定对海洋做了一些我们不再看到的事情。
不管怎样,要维持或恢复海洋的健康生态系统,鲸鱼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鲸鱼的恢复,也取决于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做出的选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给它点赞(三连击)!更多动物知识、科学趣闻,请关注【和光万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